医学给出的办法最多是亡羊补牢,真能给出答案的是人,而他们,正在富而不贵的生活中,逐渐失去解题的能力。
15年前,罗瑞卿将军的女儿罗点点是电视剧《永不放弃》的编剧,其中江珊和李幼斌演的两个医生之间,因为既有的婚姻而使一段爱情无疾而终,我问罗点点,为什么不让他们最终在一起?罗回答说:因为节制是一种高贵的情感……那次采访是在保利剧院的茶室,罗点点和她的回答一样,淡定,大气。
那之后看过的一本书,叫《格调》,是美国人写的时尚读本,书中说:从人穿衣服的层数,可以判断这个人的格调,层数越多,格调越高,越可能是贵族……它的理由是,非高贵的人不能忍受繁复的束缚。
对此的理会,我在后来的时日中逐渐加深:身边生病的人,十之八九起因于不节制,回看他们疾病形成的过程,总能想起过去贫困的北方农民,冬天只能光身穿棉,虽然时代变迁、境遇迥异,但他们生活方式的简单粗暴,却一无二致……到目前为止,因为错误的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占疾病总数的百分之九十,只有那些纯粹因为外因引起的疾病,才能和人们的不节制撇清关系。
曾经去山东参观“中国阿胶博物馆”,有个百岁台湾老人的照片,无论容貌还是身形最多像是七旬,她是来东阿谢恩的,感谢她从十八岁就开始吃的阿胶,护佑了她的健康。
这个范例让很多参观者现场就慷慨解囊,一掷千金,但我敢肯定地说,阿胶于他们,未必能有老人的效验,后者不仅因为阿胶,更因为与阿胶同在的、规律的生活方式,一个能从18岁开始,每天坚持吃阿胶的人,她的生活不仅优渥更会规律、节制,放下阿胶盅之后,她既不会奋身挤进早高峰的地铁,去搏命上班,也不会流连于灯红酒绿的夜店,是讲究的生活还是阿胶,使她有了异于常人的青春?很难说。
中医治病,向来基于人体自身,无论是最早的结核病,还是后来的艾滋病,这些人类大劫之中,中医都能有所贡献,不是因为中医奈何了结核菌和艾滋病毒,而是中医聪明地定位在这些外邪所作用的人体。
对人而不是对病的治疗和调养,是中医之长,中医也因此更可能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有了中医独有的“养生”概念:所谓“养生”,不是吃几顿阿胶羹,煲几天药膳,而是养成好的、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而后者,必须以节制做基础,非此不能抗拒人性中的惰性、弱点。这种高贵的情感,也因此早就被中医视为长寿之本,这就是所谓“仁者寿”。仁者,就是有德行的人,一个有德行的人,节制是他为人的前提。
最新的统计显示,中国的病人越治越多,研究者将此归结为中国“医改”的失败。的确,中医医疗的更多资金,都用在了生病之后而忽略了病前的预防,更重要的是,疾病预防需要的不仅是资金投入,还需要对生命观、价值观的修正,这一点,远非“医改”之分内,也难以仅仅靠医学来解决,从某种意义上说,关乎一个人的情操、格局。养生的话题才如此长久,因为医学给出的办法最多是亡羊补牢,真能给出答案的是人,而他们,正在富而不贵的生活中,逐渐失去解题的能力。
养生之道贵在有度,首先是温饱有节。不在于吃多少营养品,粗茶淡饭足矣,管住嘴,不能饮食无度,暴饮暴食,吃饭七分饱,特别是晚餐不能过晚过饱,给肠胃充分休息。提倡喝热水和熟食,拒绝冷饮和冰食及生食海鲜。其次是适当运动。提倡步行散步,迈开腿,但不能走极端,避免过于激烈的运动,象临沂暴走团那样不可取,危害到交通安全是很愚蠢的。第三条就是宁静少欲。这是最关键的一条,养生的根本之道在于养心,心平则气和,保持良好健康的乐观心态,积极向上,关心他人,少思少忧少虑,凡事要想开,对事多包容!人生百年匆匆过,牛角尖头争何用?是非成败转成空,青山几度夕阳红。平时多微笑吧,请记住这两句话: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查看更多关于【日常养生】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