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菜是技术莱是根本,被其他莱系吸收后发扬光大了
这不是有人说,而是现实。
鲁菜,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菜系,长期是官府菜、宫廷菜。
昔日辉煌的鲁菜的没落,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
其一,国宴中的鲁菜菜品不多;其二,鲁菜在南方的名气很小,鲁菜馆很少见。很多人甚至不知道鲁菜的辉煌历史地位。其三,后起之秀川菜、湘菜、东北菜在社会上的名气已经盖过鲁菜。
现在还有人说鲁菜是八大菜系的“老大哥”,有多少人会认同呢?
鲁菜为什么会没落?大致有三方面的原因。
国宴中的鲁菜菜品不多,是因受到鲁菜的食材、烹饪技法、口味限制。众所周知,山东省所在的齐鲁大地,是我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学的诞生地,推崇“文明始于饮食”的理念。
这里自古物产丰饶,食材选料品种丰富。
因而,鲁菜就成为儒家学派“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中华饮食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很早就自成菜品体系,历史悠久。
特别是明清时期,大量山东厨师和菜品进入宫廷,成为“御膳”。
鲁菜的雍容华贵、中正大气、平和养生的风格特点,也名扬天下。
在民国时期,北京的著名的“八大楼”、“八大居”等鲁菜饭庄,规模大,档次高,是达官贵人们时常光临之处。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国宴中的鲁菜菜品并不多,反而是淮扬菜占主流。
国宴菜代表一个国家的饮食文化形象,而且是要招待世界各地不同口味的重要宾客,也即既要注重菜品外观也要考虑实惠。
鲁菜的饮食文化深厚,雍容华贵,堪任国宴。
但是它的食材选料、切配、烹饪技法过于讲究、繁杂,也即从时间、经济成本方面来讲不够实惠。
而川菜、湘菜重油、口味麻辣,口味过重;粤菜过于清淡,而且以生猛海鲜为重。
相比之下,精致、素雅、适合肠胃易消化的淮扬菜,就成为符合四海宾客的首选。
鲁菜一直在北方发展,在南方的名气很小。鲁菜自古就是黄河流域烹饪文化的代表,由此长期在北方具有重要地位。
山东人务工、经商,几乎都选择北方及中原地带,到南方的很少。因而,南方的山东人和山东餐馆很少。
相反的是,四川、湖南人遍布全国。尤其是在广东,川菜、湘菜馆到处都是,风头不亚于本地的粤菜。而且还吸引了不习惯吃辣的越来越多的广东人改变口味。
再如与鲁菜同为北方菜的东北菜,因为东北人大批到广东、海南,东北菜馆也随之大量出现。
结果就是,川菜、湘菜、东北菜在南方的风头很旺。而鲁菜也只有零星的几家餐馆、水饺店。
如果在南方做个八大菜系的调研测试,想必大多人未必会答出鲁菜,更不会说出它曾是四大菜系之首。
鲁菜在南方的存在感接近于零,也即失去了半壁江山。这就是真实而残酷的现实。
鲁菜自身的特点限制了广泛推广鲁菜是官府菜、宫廷菜,食材、切配、烹饪技法过于讲究、繁杂。这就使得它高高在上,难以融入老百姓的生活。
鲁菜讲究排场和饮食礼仪到了什么程度?朋友们可以脑补山东人的饮酒礼仪场面。
而象川菜、湘菜、东北菜之类,早期难以进入主流,被视为“江湖菜”。但是它们的存在基础是在平民百姓生活之中,接地气,受众广。
尤其是川菜、湘菜,虽然麻辣、口味重,一些人难以接受,但是刺激食欲,开胃、下饭。
在人口流动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饮食多元化、追求新奇的现代社会,“江湖菜”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如鱼得水。
何况,川菜、湘菜、东北菜也有高档菜品,改良后也在走中高档路线。
于是,长期盘踞于北方高档市场的鲁菜,地盘逐渐萎缩,名气越来越小。
而其它菜系则后来居上,名气盖过了昔日的前辈鲁菜。这也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事物发展规律。
所以说,是鲁菜的固步自封,没有与时俱进,造成了自身今日的衰落地位。
查看更多关于【餐厅推荐】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