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我认为绝大部分“心灵鸡汤”说的都是一种正能量,应该给予人更多的信念和力量。但是,为什么有人看了之后产生内心疲惫甚至是心理问题呢?
举例,励志鸡汤宣扬人生奋斗的重要性及其意义,经常引用一些名人故事。通常这类文章看完之后,有一种想法是我必须得努力,不能平庸,广阔的未来正在等我的美好愿景。
但是,现实因素,把个人的情况排除在外了,只是单纯的将成功宗教化了,成功是需要个人努力,社会背景,人脉,运气等多方面的结果,虽然可能有机会创造这些因素,但仍然需要长时间的努力,鸡汤文无形中把成功的结果提前化,理想化了。
不能完全否定鸡汤文这种形式,而是分析鸡汤中缺乏的逻辑性,现实因素以及个性化,缺乏的这些正是导致一部分人盲从,并且麻痹自己,甚至逃离现实,从而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之一。
爱鸡汤文影响最大的,也是一部分缺乏主观判断,以及自主思考的人群。所以,激励虽然是一种方式,但更多的是了解,接受自我,分析处境的能力,不能只是单一的看某篇文章中所带来的观念。
鸡汤文只是激励人的一种方式,喝的人要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如果分不清楚,就把精力放在对现实情况的思考和行动,也是对自己最好的激励方法!
一.最激励我的工作心灵鸡汤:
刚毕业的时候是一个小愤青。被职场老手各种下绊子。与男朋友两地分居,想申请调入他所在学校,校长拒绝我,嫌弃我不会教书。
闺蜜鼓励我:“当你是一粒沙,人家可以任意践踏你;只有把自己磨砺成一粒珍珠,人家才会珍惜你。”“教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不断学习新技能。”自此我不敢风花雪月,工作第一,其他靠后。
经过多年努力,多少取得一些成绩(教学排名,各种竞赛,论文发表,课题研究)。同事们、同行们评论我不再是不会教书了。
二.最激励我的为人处世心灵鸡汤
小时候受妈妈影响,与人相处遵循:“你怎么对待我,我就怎么对待你。”
受祖母影响,会用最大恶意去揣摩人心。有一次刚好被叔叔碰到批评我,他说:“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冲着它笑,它就冲着你笑。”把每一个人看成好人,用善意去看每一个人。
进行心理学培训,老师告诉我为人处世的黄金法则是:“希望人家怎么对待你,你首先要怎么对待别人。”
已经到不惑之年的我懂得如何和人相处才不会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
比如我儿子读幼儿园,家长都去送礼,怕孩子会被苛责。别人都送,我也随大流送。读小学没及时送,别的家长告诉我她家小孩告诉她,她提醒我,我家孩子经常被老师凶。那阶段比较忙,以为都是老师,严格要求孩子是正常。直到我一次去接孩子,看到他被叫到后黑板罚站,他倔强地憋住不掉泪,还忍不住掉泪的可怜样子。我拉着他的手,怎为什么被老师罚站了。他告诉我上课发呆,我觉得惩罚过重了,学生发呆,我会先用眼神提醒,接下来提问他,或者走下去轻敲桌子提醒。那周去送礼,和老师沟通后,孩子待遇好转了。等我自己当班主任,“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会随意加重惩罚学生,索要礼品。
心灵鸡汤,因为简明扼要,言之有理,引发我共鸣。
查看更多关于【婚姻家庭】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