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竹》一文借物咏志,借竹抒情。
文章最后一段文字非常清晰地表达出主题,
我才惊觉有些植物,表面柔弱实则刚强,潜藏着无穷的生命力和求生意志。是的,不断枯萎与更生,生命便会变得更顽强,一室春意在青绿里流传。
这里的植物其实就指代人,意为有的人看似柔弱,但内在非常顽强,经历挫折困境也不放弃。
邓稼先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拓展资料: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至1986年7月29日),九三学会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开发工作的先驱和创始人。 他于1924年6月25日出生在安徽怀宁县舒香门第的一家人。他于1935年考入志诚中学。在学习期间,他深受爱国爱国救国运动的影响。 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秘密参加了抗日战争。后来,在父亲邓以蜇的安排下,他和姐姐一起去了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了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学习并获得了博士学位。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坚决返回自己的国家。 1956年,邓稼先加入中国共产党。
课文《树》中表达艾青的什么思想感情?
课文中艾青《树》这首诗写于1940年的春天,抗日战争正在艰难的相持时期。作者艾青敏感体察到了时代和社会动向,认识到中华民族已经觉醒。这首诗表达的是作为一个伟大民族正在团结起来凝聚成一股坚强力量,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屹立在世界面前。
一、作者艾青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中国著名现代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大堰河》、《北方》,《他死在第二次》、《黎明的通知》。1945年出版了散文集《走向胜利》,解放后出版了《欢呼集》、《黑鳗》、《艾青诗选》等。
二、《树》原文欣赏
树
一一一艾青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生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三、《树》写作背景
艾青创作的《树》作品的历史背景,这首诗创作于1940年。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到了最艰难的时刻,中华民族也到了最危急的时刻。这时的中国大地,一片阴云密布,中日双方正经历着力量的平衡阶段。双方力量已发生变化,抗日战争已经从日军的进攻和我军防御,转变成双方力量相当,转入到更加艰苦的相持阶段。
这场正义的民族抵抗战争正给予全体中国人民一次深刻洗礼,使他们的灵魂在艰难的战争中经受严酷的锻练,民族觉悟和民族自信日益觉醒。艾青及时敏锐地观察到了这股时代激流和社会力量的动向,十分自信确定意识到中华民族的觉醒已经开始,势不可挡。正是在这种思想和激情下,他提笔写下了这首振奋人心的作品《树》。
四、《树》解读与理解
《树》这首诗短小精悍,作者以物寓志。看似描写了一种自然物,但从内涵来看,却是对人间友情的宣传和赞美,也可以说作者对人生的一种积极感悟和理解。
他通过根须的纠缠,不但表达了树的这种团结自助,共同成长的现象,体现了作者开始对自由和生命的渴望转化成奋争的力量。我们曾经被西方列强称为“东亚病夫”和“一盘散沙”。但这种现象不能持续下去,也不会再持续下去了,中华民族已觉醒了,我们已经团结起来了。
正象《树》中描写的一样,原野上一棵棵“彼此孤离地兀立着”的树,正是一个个中华儿女的身躯,他们的“根须纠缠在一起”,说明中华儿女已经紧紧地团结成一股力量,这股力量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图片来自网络
表达了朋友间的深厚友谊。
查看更多关于【情感挽回】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