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有效地防控疫情,取得“新冠”战役的最后胜利,农村封村封路;农民几乎都躲在自己的家里,窝在了床上。要办的婚嫁等喜事都被延期,即使遇上丧事了,完全从简而办。不给政府添乱,不给大家安全留隐患。“非常时期”,特事特办,人们发现婚丧嫁娶的“大事”,还是可以这样办的。省心了,省钱了,自己的生活压力也减少了。
于是,有人预想着未来,疫情过后,农村的婚丧嫁娶会从此简化,还减少了人口的聚集。要我说,是没有这种可能的,这是因为:
农村的婚丧嫁娶是需要延续的传统文化只要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的色彩,就是传统文化。即我们常说的仁、义、礼、智、信、忠、孝、悌等,这些对于我们在做人做事上能够给予指导的文化,重孝道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农村的白事程序冗长,礼仪众多,特别是亲人们披麻戴孝、守灵堂等,都能体现孝道,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的婚嫁习俗中无不渗透着“孝道”和“礼仪”,只是时过境迁而有些变味了而已。
正常的婚丧嫁娶是维系全村人的精神纽带,显示出这个“团体”的凝聚力,老的少的都会从不同方向聚集而来,营造着无比团结友爱的气氛。婚丧嫁娶不是封建迷信,而属于传统文化,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对于后代有指导意义,还是需要传承下去的。
大操大办婚丧嫁娶是农村相互攀比的温床农村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不管是红事还是白事,办得酒席多了,客流量大了,那才叫面子。几乎是尽其所能,能办到什么程度一定要做到。现在的婚嫁讲究的是场面,酒席的和饭菜的数量,烟酒的档次,迎娶的车队,婚礼的气场。白事就更特别了,向“薄养厚葬”式迈进。棺材一般都是松木,停尸守灵至少4天,第5天安葬。喇叭唢呐在第四天摆酒席之日,要吹奏一整天,有的还会请来乐队。老年人的丧事当“喜事”来办,更是许多儿女“行孝”的另一种方式。进而导致乡邻之间以操办婚丧事的规模,来定位孝敬的程度和家庭的经济状况。
农村的婚丧嫁娶的仪式已实施多年,一场疫情既不能打消父母对儿女婚嫁的自豪感和欢喜之心,更不能让儿女为辛苦一辈子的老人,采用这种隆重的方式把他们送走。虽然逝去的老人也不希望儿女背负债务,而子女或许有愧疚感,但总想在老人“送终”的事上,表露心意。也迫使他们冷静的思考一件事:让老人在活着的时候幸福一点,快乐一点,远比等老人离世后,为他们举办一场隆重的葬礼更孝顺。因此,这场疫情之后,虽然不能完全改变大操大办婚丧事的方式,但起码会动摇人们铺张浪费的心理。原来,婚丧事也能简办啊!
我觉得短时间内会从简,但是时间长了,要看村里儿的要求了。
没有疫情之前,我们村儿大队里就要求丧葬这块儿不准铺张浪费,一切从简,比如,我们那儿的习俗就是丧事儿上吃大锅菜,白菜猪肉粉条+馒头。有钱的人家想要摆席面儿,这个是不允许的。
今年正月十七,村子里有位老人去世了,赶上我们村儿疫情严重,没有人去帮忙,当然村里也不允许人们去,大队干部帮忙调派挖挠机,买一切丧葬需要的东西,自己家人拉到坟上装棺材埋了。特殊时期特殊对待,严格点没有坏处。
至于婚嫁呢,村里还是比较无奈的,疫情期间,要求是结婚的一律延后,有的人家偏偏不听话,结果搞出事情了,导致三分之一的人被隔离。特殊时期,不严阵以待,却用无所谓的心态对待,多么令人气愤,这都是无知的表现,却还笑话别人胆小怕死。
即使疫情结束后,人们也不会选近期结婚的。时间长了,还是会一如既往地铺张。在农村,娶个媳妇儿太难了,车房彩礼,必备,没有不嫁。酒水菜品,安排不好,也会给以后家庭和睦带来太多问题,村子里本来人多嘴杂,各种挑事儿的大有人在。
婚嫁的铺张根本避免不了,现在家里为了能取上媳妇,东拼西凑的借钱,娶回来还得各种小心伺候着,一言不合就离婚。哪个村里没有几个年轻人娶不上媳妇,如果这个陋习能遏制住就太好了,但是也太难了。
查看更多关于【凉山婚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