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是六大民族之一的一个民族,所以也有很多只系的存在,说到舞蹈的话,那真不是用全身的指头就可以数的过来的。给你介绍一个可以尽情观看的头条号,下面的只是彝族舞蹈的其中一种:
相传在某一年的云南阿迷州(今开远市),有一个女土司叫万氏嫫,她带领着一群人,打算用武力占领石屏,石屏彝族首领马赫奴(马黑奴),率领彝民,团结一心,奋力反抗,最终,打败了万氏嫫的入侵武装。为了庆祝胜利,彝民们在战地(异龙湖南岸五爪山上),欢呼雀跃、载歌载舞。而那时跳的舞蹈就是现今烟盒舞的雏形。
据说,过去彝族人在劳动休息时,常聚在一起歌舞作乐,但动作不整齐,后来有人想办法,拍巴掌,这样便有了节奏,动作也整齐了。再后来,有人觉得拍巴掌太单调,气氛不够,拿出烟盒弹着跳,声音清脆悦耳,世代相传,形成烟盒舞。
传统的彝族烟盒舞流行于哀牢山脉中段红河两岸区域的19个县市的彝族村寨。其中,新平、石屏、建水、开远四处最具有代表性。在烟盒舞的多种类型和流派中,“石屏烟盒舞”以其独特的舞蹈动作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备受瞩目。
烟盒舞产生于千百年来尼苏支系狩猎、劳动生产的实践中。在元、明、清的历史进程中,尼苏先辈们吸收了汉族的戏曲、花灯舞蹈、杂耍等形式,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中创新出技巧难度较高的舞蹈艺术:烟盒舞。在彝族进入农耕社会后,以高粱杆、牛皮、铜鼓为乐器的烟盒舞与彝族男女青年“吃火草烟”相结合,逐渐形成固有的套路和配器的民间舞蹈,成为深层彝族文化的载体。
随着时间的演变,石屏彝族烟盒舞的“烟盒”既是舞蹈的道具,又是伴奏乐器。在舞蹈中,舞者以“烟盒”为乐器,自行伴奏,翩翩起舞;“烟盒”是抽烟的人用来装烟丝的一种器物,平时用来装毛烟丝,舞蹈时,抖去毛烟,将雌雄两片(当地称“扇”)分开来,左右手各扣上一片,用手指在内弹动,发出清脆的“侉侉”声,以代替传统的伴奏乐器——鼓。舞蹈者手持烟盒,边弹奏边舞蹈,“烟盒舞”也因此而得名。这种以烟盒伴奏舞蹈的方式,是烟盒舞所独有的艺术特征。
石屏彝族烟盒舞的每个舞蹈套路,都是反映自然和生活的舞蹈,真实再现了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彝族人民的日常劳作状态,其舞姿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其乐无穷。如反映生产生活类的套路:“踩谷种”、“榨甘蔗”、“种黄瓜”、“打草”等;表现习俗的套路:“立神主头”等;表现敬仰人性的套路:“老人家”、“肅小依勒”、“阿眯若得果西”等;表现战争的套路:“老将拔刀”、“打开个旧厂”等;更有表现动物形象、习性的套路:“斗蹄壳”、“鸳鸯戏水”、“鸳鸯拿鱼”等。
烟盒舞以其独特的舞韵、音乐曲式、歌唱调子,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凉山彝族婚嫁舞蹈:
给大家介绍下我们这边彝族葬礼上有种祭祀舞---硭鼓舞。
彝族硭鼓舞虽然和哈尼族硭鼓舞乐器一样,但区别很大,哈尼族的是群体舞,更为粗旷豪放,在喜庆节日上表演。而彝族的只有跳鼓跳硭两人组成,并且只在葬礼上表演,舞蹈动作沉稳厚重,鼓点低沉,硭声不时配合,让观众有种沉重感,所以在葬礼上表演时观众很少,更多人去看舞狮,花灯等表演。
近支亲戚参予葬都要带一对硭鼓舞者,硭鼓舞者随着祭献队伍舞动,出殡前夜各队舞者祭献夜饭后统一到指定地点表演,其间亡者儿媳侄媳儿女侄女要来敬酒,而舞者酒微醉时,步伐更沉重,舞姿也最美。
出殡当天,硭鼓舞者随着祭献后跟随送葬队伍出发,所不同的是舞狮,花灯等队伍在回丧处进行相应的祭祀表演后完成仼务,而硭鼓舞者要随下葬队伍到坟地,在山神碑前杀鸡祭献,煮熟鸡肉后边饮酒边起舞,直到儿子射箭,葬礼完成。
查看更多关于【凉山生活】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