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借调,说明组织对你的重视,你在上组织部门有一定的影响力。
组织部门考查利用人是长期的工作,说明组织对人才的惜爱,这次组织借调你去新的部门,说明那个部门正在需用人,你应利用这次借调的机会,在新的部门大胆工作,拿出你的真才实学,认真的踏实的,扎扎实实的搞好工作,和新的单位领导和同士打成一片,把工作搞好。还要把这次借调,当作徂织对你的又一次考验。
最后祝你到新的单位,工作生活一切顺利。
年龄小文学有一定的功底应该去。一是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二是在领导身边发展的快。三是在机关工作如果悟性好,会学到很多在基层学不到的东西。但切记:紧睜眼慢张口,少说多作;经得住蹂躏,耐得住寂寞,方能成正果。
市直机关的大局第一副局长,组织安排去小局当局长,值得去吗?
体制内提拔的原则上是:优先解决职务,其次选择岗位。很好理解,单位岗位再好,职务没上去,永远比别人慢半拍;单位岗位再不好,职务上去了,永远领先别人半个身位。因此,大局副局长提拔小局局长,肯定要去。我先说一个真实案例。
我在乡镇工作时的县委副书记老王,现在是我们市委常委兼组织部部长。之前,老王一直在市委组织部工作,当过科长、组织部部务委员(副处级)。2007年,市组织部要下派1个副处级干部到县区当组织部长。部里先征求另一个资格老一点的部务委员老赵,问他愿不愿意下去。老赵稍加考虑便决定不去。其实老赵的选择也有道理,老赵年底极有可提拔为副部长,虽然都是副处级,但地位权利更加重要,再过几年可以提拔为常务副部长(正处级),届时可以一步到位、下派到县区当书记,成为副厅级干部的有力人选。
其实老赵说得很对,县里组织部长提拔的流程一般是:县委组织部长➜县委常务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县长。这就意味着,老王要想提拔为县长书记,至少也要6-7年时间。而在市委组织部,老赵可以节省2-3年时间,而且可以一步到位当县区书记。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老王到县里当组织部长后,由于得到书记的赏识,第三年也就是2010年便提拔为县委副书记。2011年年底换届,经过书记的强烈推荐,以及老王个人的运作,老王当上了县长。而此时的老赵还是组织部副部长(副处级)。3年之后也就是2014年,县委书记调任市委宣传部长,老王接任县委书记。此时的老赵晋升为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正处级),虽然级别一样,但政治地位悬殊较大。又过3年之后,也就是2017年,老王回到老单位,提拔为市委常委兼组织部长。谁都没想到的是,接替老王当县委书记的恰恰是老赵,这确实让人意外,在市委组织部引起不小的轰动。
其实,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到县区当组织部长,肯定算是提拔重用。机会来了,老赵想着更好的岗位,从而拒绝了。而老王认为是个好机会,义无反顾去任职,最终抓住机会,一帆风顺提拔回到组织部当部长没,成为副厅级干部。
市直机关大局副局长,岗位再好,也是副处级。市直机关小局局长,岗位再不好,也是正处级。无论是提拔副厅级,还是晋升二级巡视员,都领先副处级半个身位。再说有了大局副职的锻炼磨练,以后换岗位的几率也很大。在大局副局长位子上挑选岗位,不是明智之举。众所周知,体制内提拔晋升不确定因素太多,变数太大,说不定等了几年也轮不上,届时竹篮打水一场空。
体制内提拔,优先解决职务,其次选择岗位。无论岗位好差,先把级别搞上去。级别上去了,身位就领先了,级别没上去,永远落后别人。一句话,到手的才是最现实的,没到手的都是虚幻的。
从强势部门(地区)提拔到弱势部门(地区)是干部提拔的常见方式,也是很合理的方式,父亲二级巡视员退休,基本上每次提拔都是如此。
父亲起步是在县委组织部,担任科员,组织部可是强势部门,也是人们觉得比较好的部门,如果要在组织部解决副科级,那就是要任组织部副部长,这个位置的含金量可要比一般的副科级职务要高得多,所以父亲是没戏的,最后下到一个乡镇担任委员副镇长,算是解决了副科级。
又过了几年,父亲从这个镇调走,去了另一个镇担任镇委副书记,他上任的那个镇无论人口或者经济都要比上一个镇要差很多,但是担任副书记,虽然级别没有变,但也算上了一个台阶。一年后,父亲接任镇长,这是父亲唯一一次在本单位获得提拔。
几年后,父亲再度调离,到县里最贫困的镇担任党委书记,用父亲的话说,那个镇是真的穷,没有一个在任的党委书记愿意交流到那儿去,甚至有几个镇长都不愿意去那里担任书记,可见那个地方是真的穷,但父亲抓住了那个机会,当上了党委书记,也算是为以后打下了基础。
后来父亲赶上一个机遇,市里考选一批副处级干部,估计很幸运的考上了,被安排到市里最北侧的一个县担任副县长,那里很苦,是国家级贫困县,但是父亲却很高兴,因为他是处级领导嘛,起码级别上去了。
又过了几年,和当年镇上一样,父亲调到另一个贫困县任副书记,慢慢进步。
在父亲43岁这年,父亲由县委副书记调任市科技局局长,解决了正处级,那个时候的科技局是公认的清水衙门,也就是所谓的小局,“平级调动,根本没有人愿意去,
后来父亲历任仲裁办主任、工商局局长、交通局局长,最后二级巡视员退休。
所以,从强势部门或者地区提拔到弱势部门或者地区是很常见的情况,也是组织考察提拔干部经常使用的方式,而且也是很合理的。
举个例子,一个人担任小局的局长,干了好几年,干的也算不错啊,资历也还行,但是不能给他提拔成为副市长啊,一是没有名额和编制,而是按照惯例,提拔担任副市长都要在重要岗位工作过,一个小局局长的经历显然不够,既然不能提拔,但可以重用。所以将小局局长提拔到大局担任局长,或者放下去担任县委书记,都算是重用了,也可以相对理解是被提拔了。
所以你看,如果一个大局的副职,被直接提拔成为大局的正职,中间相当于跨过了很多坎儿,就不仅仅是级别的问题了。而副职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级别,级别解决了就算是提拔了,所以把大局的副职提拔到小局担任一把手,这样的形式就合情合理了,这样可以解决两个人的问题,如果本部门提拔那就只能解决一个人的问题了,所以这个方式还是充满智慧的。
而且当副职和当一把手是有很大区别的,先从小部门开始,练练手,对当好一把手也是有帮助的,也是为了后来提拔重用积蓄力量。
所以根据你现在的情况,既然组织都要提拔你了,那就去,解决级别比什么都重要,先把正处级的局长拿到手,后面再慢慢交流单位,从小局换到大局,运气更好一点下去担任县委书记,肯定比在这里担任副书记要强。
我曾经有个同事,当时的处境和你一样,他的想法就是不愿意去小局,非得在这里等局长退休自己接班儿,结果呢,从下面上来一个县长担任了局长,而且那哥们的年龄还更小,这下就彻底断绝了朋友的退路了,到最后朋友也没有解决正处级。
在体制内,从副职到正职的跨越很难的,有这样的机会千万别放弃,先让自己成为一把手,后面交流任职的机会多的很,切不要丢了西瓜捡了芝麻,还浪费了自己的时间。
查看更多关于【互联网+】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