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联网的含义有多种解读,每种解读或多或少都体现了物联网的某些方面。认为物联网不是互联网,而是应用,这种解读或许是基于以下原因而提出的:1、物联网在技术角度上采用哪个网络都是可以的,既可以是通信网、广电网、也可以是互联网(通常所称的互联网特指根据TCP/IP构建的国际互联网)、还可以是企业局域网,甚至可以是为适应物联网的需要而单独建设的某种网络。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物联网不是互联网。2、物联网更重要的是基于这些网络而提供的应用服务,而不是网络本身,比如提供环境监测、设备管理、食品安全溯源等应用,这些应用与普通用户的工作生活才是直接相关的,才是对普通用户来说,更有意义的关注点。至于这些应用服务是通过互联网、通信网,还是别的网络来传输的,普通用户其实不太需要关心这些技术层面的实现方式。
2。以汽车移动物联网(车联网)为例:
车联网既包括汽车本身的智能化,也包括整个交通系统的智能化。汽车及其交通系统的智能化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目前其实也有一些小范围的、智能化程度较低的应用,智能化程度较高的应用大多数还在研究阶段。所以说车联网以何种方式“落地”,不如说未来两三年的车辆交通智能化方向在哪,在哪些方面能从小范围应用扩大到大规模普及。
未来两三年,车联网的大规模智能化,我认为,从两个方面来说:在汽车本身,可能在于汽车内部设备的网络化,内部多个设备联网,并且能与通信网、互联网等各种外部网络连接,了解行驶路线周边餐饮、停车场的详情,发送汽车当前状况给4S店、交管部门等;在交通系统的智能化方面,可能先实现实时交通路况服务等,如在交通拥堵严重的城市,等车人能知道他所要乘坐的公交车离站还有多长距离;可以联系到最近的出租车等。
当然,这些应用智能化程度还是较低,离满足人们的需要还有较大的距离。真正能够极大程度地满足人们需要的车联网需要等到智能交通系统的实现,到那时能实现动态、实时的交通路径最优化,甚至是无人驾驶等,一个安全、快速、节能、舒适、方便的车联网才最终形成。
不过,这还需要较长的时间,不是近期能大规模实现的。
。
物联网的英文名称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由该名称可见,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这里的“物”要满足以下条件才能够被纳入“物联网”的范围:1、要有相应信息的接收器;2、要有数据传输通路;3、要有一定的存储功能;4、要有CPU;5、要有操作系统;6、要有专门的应用程序;7、要有数据发送器;8、遵循物联网的通信协议;9、在世界网络中有可被识别的唯一编号。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
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根据ITU的描述,在物联网时代,通过在各种各样的日常用品上嵌入一种短距离的移动收发器,人类在信息与通信世界里将获得一个新的沟通维度,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连接扩展到人与物和物与物之间的沟通连接。
物联网概念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际电信联盟(ITU)2005 年以物联网为标题的年度互联网报告。
查看更多关于【科技图库】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