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源于古老的氐羌族系,与彝族有着渊源关系,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福贡、贡山、兰坪4县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丽江、德宏、楚雄、保山、大理、临沧、普洱等州(市)以及四川省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全国其他地区也有零星分布。他们多数与汉、白、彝、纳西等民族相杂居,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境内的傈僳族总人口数为702839人
傈僳族既是他称也是自称。
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唐朝时期的著述。时人樊绰在《蛮书》中称之为“栗粟”,认为是当时“乌蛮”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和彝族、纳西族在族源上关系密切。到明代仍把傈僳看作是“罗罗”(彝族)的一个分支,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说:“栗粟者,亦罗罗之别种也。”
傈僳这一名称,除有关史籍用字稍有不同外,1000多年来沿用至今。
大山雀的的生活习性如何?
大山雀善鸣叫,鸣声清脆悦耳,在野外可以依靠其特征性的鸣叫来区分,鸣唱变化较多并有不 同含义,但无论何种鸣唱,其基调均为“仔嘿-仔仔嘿-仔仔嘿嘿”或“仔仔嘿嘿嘿”,因而在我国华
北地区,又被称为“仔仔黑”“黑子”。
大山雀常栖息在山区和平原林间,在阔叶林和针叶林中都能听到它们清脆的叫声,夏季最高可 以分布到海拔3000米的山区,冬季则向低海拔平原地区移动并结成小群活动。
大山雀的喙钝而短,是典型的食虫鸟,据中国鸟类学者的研究,大山雀的食物中昆虫所占的比 例高达74。14%,而其他节肢动物,如蜘蛛占22。
91 %。它们取食的昆虫中,以鱗翅目昆虫最多,其次 为鞘翅目昆虫。冬季以树皮内的虫卵为食,对森林的益处极大。
大山雀是一种很活泼的小鸟,胆大易近人,好奇心极强,有非常出色的即兴行为和动作。大山 雀除睡眠外很少静止下来。它们鸣声悦耳,常光顾红树林、林园及开阔林,时而在树顶雀跃,时而在
地面蹦跳,喜爱成对或成小群活动。
每年的3〜8月是大山雀的繁殖期,它们对于建窝地点并无过多的挑剔,不论是树间、石隙、屋
檐、墙缝,还是废旧的鹊巢,只要能栖身产卵即可。
一年产卵两次,每窝下蛋6〜9枚,经过双亲两周 轮流孵卵,雏鸟就可破壳而出。亲鸟辛勤育雏,终日捕虫,喂哺吱吱索食的幼雀,每天喂雏的平均次
数高达130次,它们在冬季和育雏期间的主要食源是松毛虫,这就为防虫卫林立下了赫赫奇功。
查看更多关于【手工】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