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年,彝语称为“库什”是彝族人民一年一度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家人亲友团聚相互走访的节日。各地区过彝族年没有固定、统一的时间,多数在秋末初冬的十一月中旬左右举行。具体的过年时间需由当地通晓天文历法、德高望众的人来决定。根据彝族的历法,一年十个月,每月三十六天。年节无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十月上旬择一吉日举行。若来年为丰收年,则这一天可继续沿用,否则。另择吉日举行。最早不得提前于新历的十月前,最迟不超过次年新历的元月底,总之在汉族的春节以前必须过彝族年。 跳公节 跳公节,为期三天,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彝族村寨的传统节日。相传古代,彝族首领九公率部出征,在一次战争中吃了败仗,敌方乘胜追击,无奈,九公钻进一片金色竹林暂避。敌人用雨点般的乱箭射向林中,但金竹形成天然屏障,无法杀伤,恼怒之下,散人欲竹进军。九公急中生智,点燃竹叶迷惑敌人。敌方误以为九公在施妖术,不战而退。九公不忘金竹救命之恩,率族人于农历四月,在广场中央种金竹一蔸以示纪念。世代相传,形成那坡地区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届时,人们穿着特定的服装,姑娘穿白色短衣,青布裤,打着绑腿,佩戴项圈耳环,腰束彩带。小伙子穿四件崭新短衣,件件衣领外露,有九个小伙子手持长竿(象征祖先使用的长茅),外披蓝色长袍,聚在广场上。“师公”率众用猪头祭祀祖先,并登上竹台正式宣布开始跳金竹舞。“麻公巴” ――领舞者头戴白高帽,身着长袍,脚穿新鞋袜,带领众人,踩着芦笙、锣鼓点翩翩起舞。舞蹈持续两天,第三天中午,所有男女老少一同登上高山之巅,在“师公”主持下又祭祀祖先一次,然后纷纷离去。 插花节 插花节又称马樱花节,是一颇具特色的彝族传统节日,也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所特有的传统节白,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楚雄州境内从金沙江畔到哀牢山麓的各地彝族普遍到此集会,其规模仅次于火把节,以大姚县昙华山区的插花节最为隆重盛大。 每年农历的二月初八,一清早人们从山上采回盛开的马樱花、咂蜜花等插在住房门、大门、牛栏以及祖灵、土主、山神的神位上,并杀鸡宰羊敬献祖灵。人们身着节日盛装,胸前插戴马樱花,背着米酒干粮和肉食,从四面八方涌向昙华山,举行祭花活动,并且互相插马樱花,表示美好祝愿,祈祷人寿年丰,欢聚一起唱歌跳舞,通宵达旦,尽情欢乐。 火把节 火把节是云南、四川两省的彝、白、佤、布朗、纳西、拉枯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由于语言和传统习俗的不同,各民族的火把节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仪式和娱乐方式。 “火把节”对彝族同胞来说,如同汉族的春节一样,特别隆重。彝族人有句谚语:“火把节没有看错了的,彝族年没有过错了的”。 “火把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有彝族人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又有浓郁的地域民俗风情。火把节的内容一般有:斗牛、斗羊、斗鸡、选美、赛马、摔跤、跳“朵落荷”(即跳达体舞)、对歌、火把游行等等活动。 点火把,是火把节里最隆重的一项活动。节日到来之前,人们从山上砍回箭竹或割回蒿草,晒干扎成火把。一家有二个孩子的扎七支火把,每个孩子三把,父亲一把。火把节头一天傍晚,父亲在自己的火塘为长子或长女点燃火把后,让其带出家门,为等候在坝子上的弟妹们点火。然后,各家的小男孩、小女孩,“惹布子”、“阿咪子”就集体到其它赛子可以看得见的山坡上去,比赛哪个寨子最先点燃火把。各村寨有约定俗成的草场、坝子,那里中央堆砌起一个宝塔形火炬,选一根三、四丈高的青松立在中间,四周用干柴分层堆砌成宝塔形,顶端放一根挂满红花、白饼、海棠的翠木。人们点燃火把在村寨田野山坡上游行后就来到这里,点燃篝火,举着火把,围着篝火唱歌、跳舞、饮酒……尽情欢乐,通宵达旦。远远望去,火把游曳,篝火闪烁,笑声、歌声、鼓点声融在一起,正如元代诗人文璋甫诗所描绘:“云披红日怡含山,列炬参差竞往还;万朵莲花开海市,一天星斗下人间”。如此三天,夜夜如此。 四川凉山彝族的火把节为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结束。 二月八年节 农历二月初八是云南省哀牢山区彝族人民的年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节前,家家户户都杀猪宰牛祭祖,酿米酒,春粑粑,烹鸡炖鸭欢庆家人团聚。饭后,人们走村串寨,探亲访友。到了晚上魁伟英俊的小伙子陪伴着婀娜多姿的彝族姑娘信步来到村寨的广场,参加盛大的“踏歌”(亦称“打歌”,即群众性的歌舞活动)活动,边歌边舞,多色布的百褶裙有节奏地摆动,银制领花与黄火交相辉映,头顶的花布帕迎风飘扬,显示出浓郁的民族特色。 相传古时候,有个足智多谋的彝族首领,临危不惧,在重兵压境的关键时刻,率领众将土围着一堆堆篝火纵情歌舞,锣鼓声、歌声、欢呼声,犹如千军万马,威震四方。敌军误判对方援军已到,慌忙撤退。彝族人民乘胜追击,获得全胜。从此.彝家用“踏歌”形式纪念这次胜利。届时,山区彝族青年比赛荡秋千,用山上的野藤在两山之间架起秋千,由这山荡到那山,飞越深涧,男女老少皆来祝兴。姑娘们夹在观看的人群中,寻求自己的意中人。勇敢的“荡者”受到姑娘们的青睐。活动多以村寨为单位。为保节日期间村寨的安宁,有“扎大路”的风俗,在每个人寨的港口,用树枝、石头等把路堵死,严禁外人进入。现在“扎大路”已逐渐变为象征性的。 赛装节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聚居在永仁县直苴地区及附近中和、大姚县桂花等地的彝族人民,都要聚集在一起欢度赛装节。所谓赛装节,就是服装、服饰大比赛的日子。这是一个充分显示彝族人民聪明智慧和勤劳能干的节日,也是一个爱美比美的节日。 赛装场上,色彩纷呈,满眼都是花花绿绿的鲜艳服饰,令你目不暇接。彝族妇女不光是在帽子、衣服、围腰上绣花,而且还在挎包、鞋子、鞋垫上也绣满了各种图案。并且各人的工艺、构图、用色都互不相同,各有千秋。风雨雷电,日月星辰,山水木石,花鸟禽兽,各种人物都可以入绣。其构图上的繁简虚实,形象的夸张变形,色调上的对比反差,令人叹为观止。 虎神节 跳虎节(俗称)闻名全州,它几乎浓缩了彝族罗罗人生产生活的全部内容,是彝族虎图腾崇拜的典型表现。老虎笙从正月初八接虎祖开始,到正月十五送虎祖结束,全部由成年男子饰虎操演生产、生活技能,祈求虎神保佑村民平安,迎新辞旧。朋友们要是有幸赶上跳虎节。定会被那浩大的舞队,精彩的舞姿,古朴醇厚的民风民情所吸引。 双柏县小麦地冲一带的彝族,农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过虎节,彝语称为“罗麻。是日,全村成年男人于村后祭拜土主后,经巫师占卜择出8人。这 8人披上画有虎斑纹的坡毡,脸、脚、手绘上虎纹,化妆为虎,在黑虎头率领下跳各种模拟生产、生活、生殖的舞蹈,到全村为各家各户驱鬼除祟,彝族语称为“罗麻乃轰。 彝族虎节属虎图腾的遗凤,作为民族民间文化活动,跳虎笙受到群众的喜爱,除多次参加全州、全省的表演外,1997年还应邀到日本参加国际民间艺术文化交流。 大刀会 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传统的盛大节日,除了耍火把,以火除祟,祭祀祖先、神灵,举行歌舞、体育活动,开展物资交流等外,各地还有一些不同的内容。最具特色要数禄丰县高峰乡彝族每年火把节期间举行的大刀会。 大刀会因高峰乡附近的彝族成年男人参加而得名。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前,彝族成年男人都要把准备好的带3尺多长木把的关公刀磨得亮亮的,届时穿上节日的盛装,戴上插有野雉毛的头饰,扛上大刀,到火把梁子汇齐。由3个戴面具的神即伦司颇庚英颇萨昔颇,分别代表天神、地神、人神。3神带领手持大刀的群众在山头上冲杀,反复表演打斗、拼搏、格杀的动作,喊杀声震天动地,仿佛回到了殊死厮杀的古战场上。最后,大刀队在毕摩的带领下,在唢呐和鼓乐声中到村寨中,为各家各户表演大刀舞,驱鬼除祟。 十月节 彝族除了同汉族一样称除夕为过年外,北部方言彝族民间还有一个过年日,即在每年农历十月至十一月期间,由毕摩择出3天吉日过年,称为十月年,也称过小年。 过年时,人们欢聚在一起,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年节期3天中,第一天接祖,由毕摩做法事,由德高望重的老人领头,虔诚地把祖先接回寨中来,将清洁后的祖宗灵位供奉起来,杀羊宰猪,以酒血祭祀祖先,用祭祀调歌颂祖先创业的艰辛和功绩,表达后辈的缅怀探情。 密枝节 这是一种原始崇拜仪式,是云、贵两省彝族的重大节日之一。但它没有固定、统一的节期,每年冬季由“毕摩”择吉日举行节日活动。当天,各村男子带上杀过的整只白羊,前往深山密林中的专用祭场去举行祭祀,祈求庄稼丰收,六畜兴旺。 关于“密枝节”的由来也有个传说。相传,古代有个放牧牛羊的能手,名叫“密枝”。他成年累月帮助人家放牧并看管牛羊,人们都很感谢他。一年的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主人给他一只鸡、一升米和一斤肉,叫他回家过年。但他无家可归,又不便去别家借宿(因为是除夕之夜,非比平常),只好蜷曲在别人的屋檐下,不幸当夜就被高寒酷冷夺去了生命。人们对此十分痛心,非常惋惜。为了纪念他,彝族人民就用他的名字立了一节目叫“密枝节”。但是由于他死于除夕之夜,不便立节日于这天,故改由“毕摩”于每年冬季里临时另择日期过节。 荞菜节 居住在西畴县鸡街乡曼龙村的花倮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有110户490余人,他们至今仍保留着古朴而独特的传统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每年农历四月一个属龙的吉日是他们的“荞菜节”,也称“荞菜年”。 荞菜节是花倮人自己独特也是最隆重的节日,如同过春节,村民一般停工数日,多邀请亲朋好友相聚,杀猪宰鸡祭献祖宗和神灵,祭品中必须有荞菜和鱼。他们将煎煮好的棍子鱼装入盘中,奉于贡桌,再在鱼上盛一碗新鲜米饭,这是花倮人的送神饭,然后摆上荞菜和其它蔬菜。传说古时,花倮人全村外出捕猎,村庄燃起大火,烧毁了他们的全部房屋、财产和粮食,绝望中,一长者在废墟中找到被碗覆盖着而没有被烧毁的一碗荞子,他们以这碗荞子为种子,继续耕种,才得于生存、繁衍。花倮人在迁往西畴途中,正值农历四月中旬,暴涨的洪水拦住了去路,数日无路可走,饥饿、寒冷围困着人群。忽一日,河上彩虹飞舞,一对巨大的棍子鱼游过来,首尾相衔,搭成桥,人们从鱼背上安全跨过河流,来到了曼龙。这一天正巧属龙,花倮人以这个日子作为节日,并从此把棍子鱼当作神来祭拜。
查看更多关于【健康】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