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花锭子,通常用枣木、槐木等较硬的木料制作过。
去集市上就有专门旋锭子的手艺人,手艺人提前在家将木料分割成比成品锭子粗一些长一些的坯料,等到集市上边加工边销售。加工工具很简单,一个木架,两边卡住坯料。一只手拿着类似拉二胡的弓一样的工具,不过弓弦是一根牛皮绳且比较松弛。另一只手拿着一把刨刀,将牛皮绳在坯料上绕一圈,用手前后拉弓,牛皮绳带动坯料旋转,刨刀压在坯料上将坯料一圈圈的旋下,。
既然叫纺花锭子,就是纺花用的,安装在纺花车
纺花车的底座是一个平躺着木制的“工”
字,“工”字下横上有两个竖直支架,支架上端开有水平相对的圆孔(相当于轴瓦),纺花车的纺轮的转轴就插在两个圆孔中。转轴露出较长的一端装有手柄,手柄和纺轮构成一个轮轴。由于动力作用在手柄上,所以是一个费力轮轴,好处是省距离。纺轮由两排条辐相对交叉组成,并用麻绳交叉连接起来。用棉线绳制成的传送带就绕过纺轮上麻绳,另一端绕过锭子的相连的三个凹槽中的一个。摇动手柄,驱动纺轮转动,通过传送带带动锭子转动。锭子安装在“工”字上横处,上面有两块带缺口的竖直木板,缺口处有两个用高粱秸秆蔑拧成的圆圈(相当于轴瓦),锭子相连的两个凹槽中的一个套在一个圆圈中,三个相连的凹槽一侧的尖端插入另一个圆圈中。锭子旋好以后还要进行打磨,使表面很光滑,加之高粱秸秆蔑也很光滑,锭子与圆圈之间的摩擦不会太大,这样,转动纺花车就不太费力。
现在纱厂都引进了现代化的纺纱机,手工的纺花车已成为历史,或者说只能作为一种古董存在。自然这种纺花锭子也失去了实用价值,以致旋锭子的手艺也悄然而去。
感谢邀请,我这里是属于秦巴山区的农村,早些年的农民都是种地为生,日出而做,日落而息,那时候还没有手机,饮食简单,生活方式也简单。后来通了电、自来水、大马路,我们村子里的人都出去挣钱了,家家户户盖新房,种地的人非常少了,也就有很多老物件被淘汰下来。
首先来跟大家说说家里现在还仍然在使用的几样物件:
1.葫芦水瓢 ,不管是从水井里还是水缸里,都需要用到的舀水工具,现在农村大部分的铁锅都在用,所以水瓢也还在用;
2.铝壶,土瓦房的时候家里烤柴火堆的时候就用这种铝壶烧水,现在农村都换了新房,家里都是买的柴火炉,为了家里用热水方便,依然在台面上放这种铝壶烧水;
3.搪瓷盆 ,妈妈那辈的60后结婚的时候陪嫁里面必有几个这种红搪瓷盆,灶台上要用来盛饭装菜,洗脸洗脚也是用这种盆。如今这么多年用下来,各家厨房里多少都还有这种搪瓷盆的身影;
4.镰刀,看在这样的湾镰刀我就会想起小时候全家顶着太阳割麦子的场景,现在我们这里几乎没有人种地收麦子了,但是镰刀还是要用来割一些细碎的藤曼、枝条等,是农家需要继续使用的农具之一;
5.杆秤,在农民工还没有大量进城务工的时候,农民的经济来源都是卖家禽、家畜和粮食,所以这种杆秤使用的频率极高,几乎家家都有。如今农家都不买粮食了,使用的频率虽然低了,但是依然是农家不能舍弃的计量工具;
6.大铁锅,在我的记忆里柴火灶翻新了好多变,从最初的泥土灶,到后来的砖灶,不仅垒砌了高高的烟囱,还有瓷砖贴的干干净净的灶台和大案板,但是不论柴火灶如何优化升级,大铁锅都还是当初做饭的铁锅;
然后我们来看看这些被淘汰下来的物件都有啥,我从衣食住行等三个方面来说
一是山区现在很少有人种地了,农具消失了特别多,比如说用牛耕地的犁头,在家里对粮食进行加工处理的连盖、竹筛子簸箕、晒粮食的晒席,
还有下雨天在地里耕种穿的斗篷蓑衣;
二是农村通水通电,生活水平提高,低效率的做饭工具被舍弃,有挑水用的扁担木水桶,研磨粮食的石磨 、手磨、石窝子 ,还有原始吃饭的木桌子长板凳 ,
最有趣的便是烧火的风箱,是用来给火炉吹风的,小时候第一次见到风箱的时候很惊奇,回家还打算自己做一个给妈妈做饭用,当然啦,我根本做不了,哈哈;
三是农民生后方式的也发生了变化,家电入村,所有老物件是自然被淘汰下来,大花棉被、缝纫机、搓衣板大木盆、铁皮手电筒 、煤油灯、黑白电视等已然成为了80后90后的回忆;
对了,还有就是发黄光的白炽灯泡,我记得时候总在昏暗的光线下写作业,然后很多农村小朋友都近视了,但是现在的农村都已经用上了节能灯,所以这也即将成为一个消失的老物件了吧?
以上就是我家乡的老物件变迁和变化,有没有勾起你一些旧时的老故事呢?
查看更多关于【风尚】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