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州昭觉县,在县城15公里处的大凉山上,两年前才通水通电通公路,可想而知,这里是多么的边远偏僻贫穷。39岁的彝族教师曲比史古,是这个教学点唯一的乡村公办教师,他不为名不为利,在极其艰苦困难的环境条件下,以坚强的毅力,以满腔的热情和爱心,不怕苦,不怕累,在这个教学点坚守时间长达14年之久,在漫长的
日日夜夜里,他倾注了多少心血,这是常人难以想象和难以做到的,多么的难能可贵啊!从最初仅有4名学生到今天已有248名学生的发展看,是他无私自费5万元建教室的举动,才有了这个教学点今天的发展壮大。这是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体现。他执着的敬业和无私奉献,慷慨解囊的亊例,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尤其是一值得每个人民教师学习。至于其父亲拿着羊铲追打他是可以理解的,纯属正常現象,谁都知道在大凉山贫困的彝族山区,要积蓄5万元可不是一笔小的数额真不容易,在当时谁都会生气和舍不得。这样的人民教师,在庞大的教师队伍里太少了,当地政府应当弘扬正能量,给予破格提拔重用和适当的奖励。
老师值得称赞,社会却应反思
——彝族教师曲比史古
据媒体介绍,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15公里的大凉山上,有一个乡村小学的教学点。这里两年前才通水通电通公路。最初这里只有4名学生,今天已经有了248名学生。39岁的彝族教师曲比史古是这个教学点唯一的公办教师,他在瓦吾社教学点工作了14年。曾自费5万建教室被父亲拿羊铲追打。
(孩子们为曲比史古老师拔去白发)
(曲比史古老师自费5万元修建的校舍)
看到老师和学生们在一起的和谐融洽的画面,我仿佛看到的是,父亲和一群孩子,在冬日的暖阳下,共享天伦。
毫无疑问,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如家庭般的教育氛围。
看到那一排绿瓦红砖的校舍,留给我的,却只有思考:说好的人民教育政府办呢??
毫无疑问,2018年的1月,对于教师来说,并不那么开心,因为两位扒高铁的教师,一位摔死小狗的老师,还有一位性侵学生的大学老师,给整个教师队伍抹了黑,让教师的师德收到了质疑,以至于有人高呼,对于教师来说,这是“黑色的一月”!
但曲比史古老师的出现,翻山越岭给孩子们送试卷的老师的出现,给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注入了一泓清泉,荡涤着人们心中的杂念——那是朴质的人性的光辉,是无上的师德的暖流!
作为同行,我,向曲比史古老师致敬——您的善举、义举,是冬日的一团火,温暖人心;是夏日里的一汪清水,润人心田。
(曲比史古站在自己动手做的黑板前)
但我又不得不思考另一个问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如何才能让教育实现真正的“优先发展”呢?
上个世纪80年代,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们破旧的小学墙壁上,写着一排大字: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70年代80年代以前的朋友,应该都有印象吧)。后来,我知道了“人民办”的原因: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举,百业待兴,可国家穷,连老师们的工资都不能保证,只有依靠老百姓自己,“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的学校,就是依靠村民,你出砖,我出瓦,他出木头,这样修起来的。
后来,国家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逐渐富裕了,国库也大为充实,逐渐地,教育发展资金主要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支持,不再需要发动众人集资捐款助学,“人民教育人民办”变成了“人民教育政府办”。再后来,真正的义务教育了,国家实行了“两免一补”,改革发展的红利,全民实现了真正的共享!
我党历来重视教育,从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各种论述和中央的文件中,都能找都依据,小平同志曾高屋建瓴,提出“科教兴国”,并将此作为基本国策。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希望当地政府,尽快拿出实际行动,将“执政为民”“教育优先发展”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查看更多关于【凉山教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