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旅游局机关行政编制37名。其中:局长1名、副局长3名;机关党委书记按省委规定配备;正处级领导职数9名(含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或机关党办主任1名),副处级领导职数6名。单列管理军队转业干部行政编制2名。
省纪委、监察厅派驻纪检监察专项编制2名。其中:纪检组长(监察专员)1名,监察室主任(纪检组副组长)1名。按照《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编办、省监察厅关于对省纪委、省监察厅派驻机构实行统一管理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川委办〔2005〕30号)规定管理。
机关离退休服务人员控制数1名。
西昌市冬季旅游收入


抢占冬季旅游制高点――西昌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纪实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2006.12.1305:43
关注
■本报记者黄玲 11月6日,西昌市顺利通过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验收。
“在第二届冬旅会召开前夕通过验收,更有利于借力‘创优’抢占发展冬季旅游的制高点。”12月12日,省旅游局有关人士表示,我省旅游消费淡旺季特征明显,加快冬季旅游产品开发是提升我省旅游竞争力的重要着力点,有“小春城”之称的西昌,无疑具有带旺冬季旅游市场的实力。
细分旅游定位打造“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
“来到西昌,不想家乡。”民谣里传唱的西昌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平均海拔1500多米,夏季清新凉爽,冬天温暖明媚,四季鲜花争艳。西昌市有关负责人表示:“地理得天独厚,正是我们发展差异化旅游、填补我省冬季旅游这一薄弱地带可以借力之处。”
由此,西昌提出“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的形象品牌定位。将浓郁彝风、秀丽山川以及“追月梦想”都纳入“春天”的画布。
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西昌将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的传统火把节加以包装,推出别具民族风情的“东方狂欢节”;全面推广彝族建筑符号,大规模开展店招店牌规范和城市建筑立面整治
工作;将我省第一大淡水湖―――邛海定位为城市型风景名胜区,采取点线结合的空间组合方式,以邛海泸山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山水文化为载体,使邛海泸山景区由单一的观光型逐步向集观光、休闲、度假、会议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产品转变;拓展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旅游内
涵,打造了占地120万平方米的航天高科技主题公园……旅游产业的集群效应开始凸现,以西昌为目的地和中转站的“冬季阳光之旅”、“航天高科技之旅”、“凉山彝族火把节风情之旅”、“泸沽湖女儿国民族风情之旅”等旅游产品和精品旅游线路不断成熟发展,今年1―9月,全市接待游客211.1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
11.0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8.23%、57.65%,旅游收入已占全市GDP的14.34%。推进“惠民工程”
实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12日,西昌市民陈婆婆一大早就和老伴结伴出门去逛火把广场。陈婆婆是1998年搬来西昌度晚年的,之前很少出门去玩,因为觉得没什么好玩的,“现在不一样了,景点逛都逛不过来,空气好,城市干净卫生,当初选择到这里养老是选对了。”在西昌,眼下像陈婆婆这样喜欢走出家门休闲、健身、游玩的市民越来越多……
对家住西昌新仓库、已有10多年“驾龄”的三轮车师傅老刘而言,创优带来的不仅是休闲与生活方式的改变,更关系到切身利益:“对我们这种整天在路上工作的人来说,交通安全是最重要的。以前路过新仓库时,都是小心翼翼的,那时候路面只有现在的三分之一宽,行人沿着公路走,所以交通事故较多。现在好了,路宽了,道路两旁安上了路灯,我们骑车也放心多了。”
“城市的生活环境和质量得到切实提高,是发展旅游的坚实基础,‘城市好了,才留得住人’,才能实现旅游经济的持续性发展。”西昌市旅游局局长袁媛这样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结合“创优”,西昌市推出了“惠民工程”:对城市主次干道、老城区背街背巷人行道进行全面改造;在人行道设置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对城市公共厕所进行规划布局,使其功能和质量同步达标;实施20条城市主次干道的亮化工程以及44条老城区背街背巷路灯的新建和改建,同时,开展噪声整治工作,基本杜绝汽车在城区内鸣笛和夜间娱乐场所噪声扰民的现象,完成海河、东河、西河综合整治等。
目前,西昌的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建成区噪声平均值、城市空气污染指数均优于创优标准要求
查看更多关于【旅游资讯】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