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的。彝族年,彝语称为“库什”,是彝族人民一年一度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家人亲友团聚相互走访的节日。各地区过彝族年没有固定、统一的时间,多数在秋末初冬的十一月中旬左右举行。具体的过年时间需由当地通晓天文历法、德高望众的人来决定。最早不得提前于新历的十月前,最迟不超过次年新历的元月底,总之在汉族的春节以前必须过彝族年。
这个是一起过的哦
彝族有哪些自称?
族称。彝族是自称、他称最为复杂的民族之一,由于尚缺乏深入细致的 调查研究,学术界对此还无统一定论。从已取得的成果看,其支系、自称、 他称的对应关系、分布区域、文化背景、语言状况等,还需要深入调查和研 究以取得清晰的结论。据初步统计,彝族自称有:尼泼、聂苏泼、纳苏泼、 诺苏泼、罗武、倮倮泼、所都、洗期麻、改斯泼、迷撒泼、纳罗泼、濮拉 泼、仆瓦泼、里泼、腊鲁泼、撒尼泼、阿细泼、葛泼、阿灵泼、罗泼、罗卧 泼、阿武、阿乌儒、六米、俅僳、阿哲泼、勒苏泼、撒苏、气苏泼、民斯、 希期泼、纳苦、撒马都、僮榔让、咪西苏、索聂、婆胚、格苏濮、阿罗濮、阿鲁泼、拉乌泼等。
以上自称中,尼泼、聂苏泼、纳苏泼、诺苏泼占了彝族 总人口的50%以上。“尼”是彝族父系名称,是彝族自称的核心,尼泼或聂 (尼)苏泼是彝族自称之源头,而“纳”、“诺”等是葬语“尼”的方言音 变。有人认为“尼”或“聂”(包括纳、诺等)是“黑色”之意,故“聂 苏”等为“尚黑”民族,也有人认为“尼”非“黑色”之意,“聂苏”等也 非“尚黑”民族。
他称是汉族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对彝族的称呼,也有葬族内部不同支系之 间的相互称呼。有的支系自称、他称一致,如聂苏泼、俅僳、阿哲泼、罗武 等,有的也不一致,如迷撒泼的他称是土族,索聂的他称是白葬,腊鲁泼的 他称为香堂、水田等,有的支系自称恰好是另一个支系的他称,如昆明市官 渡区的撒梅人自称撒尼,而撒尼又恰是路南葬族尼泼的他称。
总的来讲,自 称、他称不一致的情况比较普遍。据初步统计,彝族他称有:黑彝、白彝、 红彝、甘彝、黄彝、彝家、罗武、土里、花腰、白倮傈、倮族、土族、蒙 地、土家、仆族、仆拉族、黎族、栗族、香堂、水田、撒尼、撒梅、明朗、 阿细、干彝、阿条、拉乌、孟武、六米、俅僳、阿哲、山苏、车苏、密岔、 期期、六得、纳渣、茛峨、他留、他谷、支里、子君、樘彳郎族、聂苏等。
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对彝族的称呼是:藏族口语称“倮倮”,书面语称 “依日”;哈尼族称“哈哦”或“聂苏泼”;傈僳族称“倮木”,纳西族称 “倮倮”;白族称“里司”;摩梭人称“哦朵都”或“倮倮”;傣族称“哈 里”;苗族称“蛮”;普米族称“纳嘎啦”。汉族对葬族的称呼,古代有 “叟”、“邛”、“雋”、“滇”、“昆明”、“爨”、“爨蛮”、“乌 蛮”、“白蛮”等,近现代称“夷”、“蛮人”、“蛮子”、“倮倮”、 “倮族”等。
西方人称彝族为“倮倮”、“倮族”、“尼族”等。今日葬族之族称,是1950年毛泽东主席接见凉山葬族头人时亲自定的, 他认为“鼎彝”之“葬”有“米”字旁,有“厂’旁,有吃有穿,鼎彝又是 古代人祭祀用的器具。于是就用“葬”这样一个统一的称呼。这一族称,得 到全体彝族人民的拥护和承认。
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中国境内共有_族650余万人(1990年), 分布于云贵高原西部及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带,即东经98°〜108。,北纬 22。〜29。之间,面积为50余万平方公里。鼻族具体分布在云南、四川、贵 州、广西4省(区),其中云南400余万人( 1990年),四川170多万人,贵 州70余万人,广西7233人。
四川省凉山葬族自治州、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 和红河哈尼族葬族自治州是葬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此外,云南省路南、峨山、漾濞、南涧、宁蒗,四川省峨边、马边等彝族自治县,以及云南省新 平、寻甸、巍山、元江、墨江、江城、景东,贵州省威宁,广西壮族自治区 隆林彝族和其他兄弟民族联合的自治县,彝族人口也较为集中。
此外,葬族 还分布在东南亚的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中,境外彝族无具体确切的统计 数据。云南彝族分布也十分广泛,除澜沧江以西地区以外,85%的县都有_ 族人口,楚雄葬族自治州和红河哈尼族葬族自治州是聚居区。此外,昆明、 玉溪、思茅、文山、曲靖、昭通、大理、保山、丽江等也有相当数量的彝族 人口和聚居区。
除楚雄和红河两个彝州(含与他族联合)夕卜,云南还有14个 彝族自治县(与他族联合),他们是:峨山、江城、宁蒗、巍山、路南、南 涧、寻甸、元江、新平、禄劝、漾濞、普洱、景东、景谷。这些地区的彝族 约占云南彝族总人口的65%。彝族大多地处山区,物产丰富,气候类型多样。
有著名的大雪山,大 小凉山、乌蒙山、哀牢山、无量山、礼舍山等山脉和大渡河、金沙江、雅砻 江、安宁河、元江、澜沧江、南盘江等河流,群山之中,还有丘陵、河谷 和盆地。葬族分布地区的海拔和气候差异较大,有海拔在2500〜3500米的高 寒山区,这些地区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摄氏8。
〜9°,冬季常在摄氏0° 以下,霜期长达180多天。农作物多以荞子、燕麦、马铃薯等为主。有在海 拔1000 ~ 2500米的山区、半山区和高原坝子。这些地区年平均温度在摄氏 15°〜18°,全年温差不大,无霜期在250〜300天,农作物有水稻、玉米、 小麦等,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花生、棉花、茶叶等。
还有在海拔1000米 以下的河谷地带,这些地区年平均温度在摄氏20°以上,全年无霜期。农 作物除双季水稻外,还产甘蔗、香蕉、咖啡等。各地降雨量不同,一般为 800〜1000毫米。在云南,鼻族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2500米的山区、半山区、丘陵和坝 子边缘地带,也有部分居住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滇东北、滇西北 等),而海拔1000米以下地区,只有少量彝族分布。
葬族居住的高山大川, 森林茂密,有各种野生动植物、珍贵药材和珍稀濒危植物。国家一、二、三 级保护动植物在彝区都有分布。此外,彝族地区还有丰富的矿藏资源,金属 矿有铜、铁、锌、铝、金、银、锡、锰等,非金属有磷、云母、石膏、石 棉、水晶等。在葬族居住区还发现了距今800万年前的禄丰腊玛古猿化石,和 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化石,说明这一地区是人类童年时期的重要活 动区域。
语言文字。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东部、南部、西部、北部、中部、东南部6大方言。其中,东部方言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毕节地区、安 顺地区,云南省昭通地区、曲靖地区、昆明市,广西隆林等县。南部方言分 布在云南南部的红河哈尼族葬族自治州、玉溪地区、思茅地区等。
西部方言 主要分布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临沧地区等。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四川和云南 的大小凉山地区。中部方言主要分布在云南中部的楚雄葬族自治州,思茅地 区。东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云南东南部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及昆明市、曲 靖、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部分地区。
彝语6大方言中,东部方言又分滇 黔次方言,滇东北次方言和盘县次方言。北部方言分北部次方言和南部次方 言。葬语共有25个土语。但6大方言之间差别较大,彼此不能通话,即使在同 一方言内部,有的也不能通话,故有学者对彝语6大方言的划分仍持不同意 见。
彝语的特点,从语音方面看,各方言的塞音、塞擦音、擦音都分清浊 两类,有的方言(如北部、东部、东南部)的浊塞音、浊塞擦音和浊擦音还 有带鼻冠音与不带鼻冠音的区别。东部、东南部方g有舌尖后塞音和鼻音, 东南部方言的撒尼话有小舌音和复辅音。多数方言的元音分松紧对立,韵母 只由单元音构成,没有塞韵尾,复元音和鼻韵尾只出现于借词。
声调一般有 3〜4个,少数地区有5个。音节结构的主要形式是:辅音+元音+声调,或元音 +声调。词汇方面,各方言有40%的同源词,词汇体系中,狭义的分名多于共 名。单音的词和词根占优势,四音格词极为丰富。其结构形式为4〜6种。语法方面,词序和虚词为主要语法手段,屈折形式为辅助手段。
葬语语 序是:主语——宾语——谓语。数量词、形容词作定语时在中心词之后,名 词、代词作定语时在中心词之前。葬语量词很丰富,少数方言还有标志定语 的助词。动词、形容词重迭表示疑问,部分动词通过辅音清浊交替表示自动 和使动的区别。鼻族有古老的文字及丰富的古文献。
彝文史书称为“夷经”、“爨 文”、“韪书”、“夷书”,或“倮文”、“罗罗文”、“毕摩文”、西波 文”等,通称老_文或古彝文。彝文属表意文字,也有人认为是表音文字。彝文创自何时,起源于什么 时代,至今尚无定论。有人认为是明代,有人认为是隋唐时期,也有人认为 是先秦至两汉时期,还有人认为早期的甲骨文就是彝文的前身,甚至有人认 为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古遗址出土的符号与葬文有着联系。
当今发现的最早 的葬文古籍是贵州大方县的明代铜钟,钟面上铸着彝汉两种文字,铸成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 )。此外,明嘉靖十二年(1533 )的禄劝《镌字岩》和 嘉靖丙午年(1546)的贵州大方县《千岁衢碑记》等,说明明代彝文字相当 成熟,使用普遍。
彝文是逐字被创造出来的,从创制初期至普遍使用,鼻文经历了很长的 发展阶段。据统计,现存_文大约为1万多字,经常使用的有1500多字。有象 形和指事两种字,没有偏旁部首,同一字形有不同的写法,同音字占相当部 分,并且可以通假代用。书写时从左至右。
葬族文献的材料有树木文、骨头文、竹简、皮书与帛书、金石彝文、纸 书等。经书中手抄本较多,刻本少。古籍蕴藏量极为丰富。据统计,仅北京 图书馆、民族文化宫、中央民族大学就藏有葬书1000多册,滇、川、黔、桂 四省区各单位收藏的彝文古籍近万册,其他散藏于民间毕摩手中的书籍则难 以计数。
此外,在国外的英、法、日等国家的图书馆、博物馆、大学图书馆 中也藏有相当数量的彝文古籍。彝文古籍内容涉及广泛,有历史、文学、宗 教、语言、哲学、天文、地理、历法、医学等。现已翻译成汉语的有《西南 葬志》、《彝族源流》、《宇宙人文论》、《玛姆特依》、《勒姆特依》、 《支格阿龙》、《指路经》、《尼租谱系》等。
彝族文字作过多次规范,1956年就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凉山鼻族拼音 文字方案,1975年凉山又制定了《葬文规范试行方案》,共确定819个规范彝 字,并设计了“彝语拼音符号”,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四川凉山_区试 行。之后,云南、贵州也在研究超方言的规范文字,取得过一些成果,进行 过试点教育,但并未推广。
查看更多关于【全国景点】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