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 抖空竹
京剧
•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
就是那种无形的,不能用金钱衡量的,不能用一种标准评价的东西。主要指从很久以前遗留下来的,有文化历史内涵的东西,比如民间手工艺品,戏曲,少见甚至失传的民俗风情等等。
撮泰吉什么族的戏剧??撮泰吉是什么意思?
撮泰吉系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彝语的音译,现在见到的文字音译名称有撮衬姐、撮寸几、撮屯姐、撮特基、撮泰吉等十余种。其中,撮屯姐比较接近彝语的译音,现在用撮泰吉的名称,是借吉利的谐音汉字做译名。在彝语中,撮意为人或鬼,泰意为变化,吉意为玩耍游戏,一般译为人类刚刚变成的时代或人类变化的游戏,简称变人戏。但也有学者认为,撮泰吉反映的是变成鬼神的祖先当初迁徙、垦荒的艰难场面,并借助祖先的威灵来保佑后裔和驱逐邪魔瘟疫。因此,撮泰吉的含义理解为请变成鬼神的老祖宗来保佑后裔的游戏或人变鬼神的游戏更恰当一些。
“撮泰吉”的生长环境
撮泰吉如今只流传在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裸戛村。该村地处海拔2800多米的芦虹山区,这里山高箐密,气候寒冷,霜冻期长,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洋芋、荞麦等,单产很低,当地人民生活十分清苦。全村61户,住的都是低矮的草房,没有一间瓦房。由于医药卫生和科学文化落后,加之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当地村民遇上天灾人祸时习惯用祭山神、打粉火、滚鸡蛋、念鬼等手段驱灾除疫,祈求平安。裸戛村彝、苗、汉杂居,13个姓氏61户人家中,文、周二姓为大姓,各有12户。撮泰吉的戏主为文道华,彝族,从父亲上溯五代都是毕摩,都主持并参加撮泰吉的演出。
“撮泰吉”的演出时间和角色
撮泰吉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演出,旨在驱邪崇、迎吉祥、祈丰收。演出多在夜晚进行,地点选择在村旁山间的一块平地上。若遇天灾人祸,年成不好,则隔几年才举行一次。演员共有13人,6人扮人物,3人扮狮子,2人扮牛,2人敲锣打钹。6个人物是:山林老人惹戛阿布,做巫师装扮,不戴面具;阿布摩,彝族老爷爷,1700岁,戴白胡须面具;阿达姆,彝族老奶奶,1500岁,戴无须面具;麻洪摩,苗族老人,1200岁,戴黑胡须面具;嘿布,汉族老人,1000岁,戴兔唇面具;阿安,阿布摩和阿达姆之子,戴无须面具。据说原来戏中并无阿安出场,演出时只是用一个布包代替他,后来演出撮泰吉才加入了阿安这一角色,因为戏演了这么多年,他也该长大了。面具通常长约一尺,前额突出,鼻子直长,眼睛及嘴部挖出空洞,用锅烟涂为黑色,又以石灰及粉笔在额头和脸部勾出各种线条,黑白相间,极显粗犷、神秘、森严、古朴。表演中不戴面具者为山林老人或山神(2000岁),是自然与智慧的化身。
撮泰吉表演主要分为祭祀、耕作、喜庆、扫寨四个部分,其中耕作是全戏的核心,主要反映彝族迁徙、农耕、繁衍的历史。正月十五的扫寨即“扫火星”活动将整个撮泰吉演出推向高潮,表演者走村串寨,扫除灾难和瘟疫,祝愿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每到一家,他们都要坐在火塘边念一段吉祥祝辞,并向主人索要鸡蛋和麻,走时再从柴房四角扯一把草。之后来到寨边路口,把三个鸡蛋埋入土中,点燃茅草,将其余鸡蛋煮熟分食,口中念“火星走了,火星走了”。
传承意义
撮泰吉因具有民间信仰和祖先祭祀的功能而成为当地民众祭祀祖先,祈愿人畜兴旺、风调雨顺的重要方式,深深植根于彝族的生产、生活及文化历史中。这种原始艺术具有戏剧发生学和艺术形态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其中有关生产、生活的表演活动对于人类学、民族学等方面的研究也有重要参考价值。撮泰吉因在一个偏远的区域流传而一直延续下来,并较少受到外界影响,但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这种只被少数人掌握和传承的艺术显得十分脆弱,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使其遭受致命打击,因此有必要做好相关的保护工作。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彝族撮泰吉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查看更多关于【凉山展馆】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