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涛,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统计物理与复杂性、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方面的研究。2011年获"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14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计算机学会自然科学奖",2015年获共青团中央授予的"最美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并与屠呦呦等7人和北斗导航等3个团队共同当选2015年度"中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2017年获"全国创新争先奖"。
0-12岁:体弱多病,记忆麻将牌成了游戏
1982年4月,周涛出生在成都市玉林小区的一户普通人家里,他幼年身体弱,咳嗽、发烧、关节痛是常有的。并且经常烧过40摄氏度,医院曾两次下病危通知书。邻居都知道,这个孩子和别家的都不一样:几乎没有见周涛到楼下和孩子们一起疯玩过。但安静的小周涛自有一套消磨时间的办法——通过记忆麻将牌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13-24岁:爱解难题,发表160余篇论文
15岁,周涛考入成都七中理科班。那时他酷爱物理、数学和计算机,也因物理竞赛和计算机竞赛成绩优异被中国科技大学零零班录取。周涛几乎不怎么上课,拼命学习超前的知识。那时候,期刊社对本科生的文章不屑一顾,有的论文缴纳了两次审稿费用才被送审,最后被退稿只有一个意见:"该文不符合本刊发表标准,特此退稿"。大三时,周涛的第一篇论文终于发表在《计算机应用》上,尽管算不上是什么顶尖的杂志,但那时他已然乐得"鼻孔朝天"。
两年后,他的研究已经做得非常深入,论文越发越多,刊发的刊物也越来越顶尖。至今他已经发表160余篇论文,其中有40余篇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美国科学院刊》等世界核心期刊上。"论文的优劣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它被引用的次数以及被谁引用了。这说明了你研究领域的价值所在。"
25-27岁:熬夜苦干,转换研究方向
周涛的优异成绩让他顺利成为中科大与瑞士弗里堡大学物理系联合培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科学、信息物理、人类动力学、群集动力学。在瑞士,他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足不出户"的状态:和同学、导师一起呆在寝室里就是做研究。在海外留学的阶段,他还做出了人生的一大重要决定:转换研究方向。
2007年以前,周涛在国内研究"复杂网络"的学者中已经是赫赫有名了,他的好几篇论文在国内被引率位于前十。就在事业发展很顺的时候,他的导师张翼成告诉他:"如果不转个方向,会失掉在互联网时代发挥统计物理优势的大好机会。"启发之下,他转向研究如何利用统计物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解决信息科学的问题,这无异于在很多方面都要重新学习。周涛并不惧怕,经常在实验室熬夜苦干,并且坚信:"研究别人还没有或者很少涉及的领域,尽管困难重重,但是想到有一天中国人也可能成为这些领域的开拓者,我就斗志昂扬"。
27岁至今:特聘教授,传道受业解惑也
2010年,27岁的周涛从瑞士弗里堡大学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并于当年回国,受聘于电子科大,成为当时"四川最年轻的教授"。周涛的学生都叫他"涛哥",对于学生们来说,这个常和他们一起撸串、侃大山的老师更像是一个兄长或朋友。而在周涛的许多身份中,他最看重的是教师这个身份,而他思考最多的也是教育。
在周涛看来,大学虽然也承担着科研任务,但是立身之本仍然在教育,"因为不管对于一个老师,还是对于大学来说,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才是值得尊重的。"周涛认为,大学是长期终生教育的第一步,这个时期,学生更应该学习的是怎么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也是大学教育的核心。
"我愿意现在就种下教育研究的银杏小苗,为它浇水,期待50年后的茂叶参天。"周涛也继续在他的岗位上做一位优秀的师者,专注的科研人员,不断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查看更多关于【操作系统】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