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弓的方式是有多種的,但並不是每種都是好聽的,有人用上下的方式拉奏、也有人用前臂甩動手腕的方法拉奏。而我練習跳弓時,就考慮了強弱、音色變化、重音改變(如三連音)、持久性、與其他弓法連接的問題,內外弦跳弓相比,內弦的變化小多了。而我現在所談的,是自然跳弓,而不是控制跳弓。
跳弓的發生在於它是相對于平時運弓的不穩定狀態,因為這不穩定的特點,我們在拉奏跳弓時持弓與運弓也有別于正常。而我的跳弓就是建立于右手手腕及手指為主導的基礎上。很多人會覺得快弓和跳弓是很相近的弓法,于是就想用接近快弓的模式來跳弓,殊不知兩種弓法的訓練方法完全不同,在我的概念裡,快弓是雙向的,最少的單位是兩個音,雙向就是說當向一個方向發力的話,必定向相反方向走回來。但跳弓卻是單向的,即說它的最少單位是一個音,當完成一個方向動作後,必須發出另一指令才會出現另一方向的音。
在未練跳弓前,先作一下熱身運動,明確動作的要點。先按照持弓的姿勢拿著一棒狀物體(如鉛筆、筷子等),手腕要向后或向右傾,高低在正中的位置,即手腕不上揚及下沉,以三個方式作前後的屈伸練習(如我們所持的捧尖向著琴弦時,手腕與手指在左右運動時也要控制棒尖對著琴弦),一、手腕,二、手指,三、手指加手腕。在練習時要注意:一、拇指最前的關節是曲的,因為有些人用平持法拉二胡,拇指是平放的。二、捧的活動的軌跡是直的,看看棒子頭有沒有上下活動,有就不對了。三、手的活動範圍只能到手腕中部,不要再向左邊移動,亦即是說整個屈伸動作在中間至右的一段小距離進行,用指動作幅度最小,指加腕動幅度作最大,腕動作居中。。四、屈、伸動作必須是獨立的,也是突然的,就像軍操一樣,還要控制屈伸的力量是相同的。五、整條手臂都靜止不動。六、應該感覺到棒子在食指最大的一節上滑行,這樣就跟正常持弓不一樣。七、屈伸交替的速率不要太快,重點訓練指腕的控制及活動的能力。
熱身完後就可以在二胡上用上述的方法試試可不可拉出外弦跳弓來。在拉奏時,要注意:一、用手腕的方法開始,因為比較容易成功。二、要感到弓的重量是放在弦上,不要另行加壓。三、要感覺右手手肘是重的、穩定的、這對指腕動作起著支援作用。四、因每支弓的彈跳點都不同,需要找尋弓的彈跳點,而弓毛應是收緊的(但不要把弓收緊成大肚子),還要上松香。五、弓桿可以提高一點點,而實際上,完全不提起弓子都可以拉出外弦跳弓。六、弓毛與弦保持九十度角的左右運動,不要上下搖擺。七、因為弦的阻力,迫使指腕動作縮小,做成交替速率加快的現象,要控制運弓均勻,音量平均。按照上面的訓練(即手腕、手指、手指加手腕),就可以拉出三種不同特色的跳弓來,當熟練後,還可加入前臂的動作,這是最大幅度的自然跳弓,最後加入內弦跳弓,就形成跳弓的不同形態的系列。
至於內弦跳弓,基本動作與外弦跳弓一樣,以指腕屈伸動作為主,但因為要增加不穩定性,我的持弓和形態都有改變。具體表現在:名指和中指灣曲及用指尖部分按著弓毛,壓力基本不變。拇指向食指大關節靠攏。弓尾(膠套部分)向虎口靠攏。右手手肘向後移動,移動後,手肘保持穩定。在一些弓上,可能還要加上食指向內的壓力。內弦跳弓時,弓桿可以提起一點。單是拉內弦跳弓也不太難,但當內外弦都需要跳弓時,手肘和手指的轉變能力就要求很高了,也是跳弓最困難的地方。還有一要求,無論在內弦或外改,必須拉推都可以起動。可作三連音的練習,訓練在運動時轉變重音的能力。以上所講的轉變必須很小心地觀察及感覺,以確定用什麼的組合來跳弓。
跳弓,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通過跳弓的練習加強對右手指腕的鍛煉,同時使我們明白運弓中動與靜的關係。
跳弓是一種斷奏弓法。用弓子跳動撞擊琴弦而發音,它善長表現輕鬆、歡快的情緒。二胡的跳弓又分人工控制跳弓知自然慣性跳弓兩種。簡稱人工跳弓和自然跳弓。人工跳弓是用右手緊握弓桿,將弓子抬離琴筒用力拋下撞擊琴弦而發音,如大家熟知的拋弓、撞弓、飛弓等都屬於人工跳弓範疇。人工跳弓可控制音符的組成形成,除弓根外,可在任何弓段起跳,可在同一弓段演奏任何速度的跳弓,並能控制漸快利漸慢。而自然跳弓則是靠弓子本身所具有的固有頻率振動撞擊琴弦而發音。因此演奏的速度必須和某弓段的固有振動頻率同步,否則弓子就不會發生振動,也就不可能演奏出自然跳弓。自然跳弓善長演奏連續十六分音符的快速度樂句(因為它是靠貫性運動的弓法)。中慢速的十六分音符用自然跳弓就顯得比較笨拙,應改用短弓演奏,效果會好一些。
跳弓在二胡上的二胡上的運用是四十年代才開始,當時只限於人工跳弓的運用,並與頓弓含混在一起。自然跳弓則是始于五十年代末。各地的二胡同行已開始在創作和演奏中摸索和使用了自然跳弓,只不過當時跳弓發音質量很差,更無理論可言,是處於自然跳弓的初級階段。
1959年作者在四川省文藝會演期間巧識當時高縣師範的劉志淵先生,他就是自然跳弓的開拓者之一,當時他已能有把握地演奏外弦的自然跳弓,但尚處於初級階段,發音較粗糙,推弓撞擊琴弦時弓毛已離琴筒一公分左右,並且只能用拉弓起跳。雖然如此,但這一成果對二胡演奏技術的發展卻是一個質的飛躍,將來的問題只是不斷地完善和提高,並使之上升為理論。作者在這期間向劉志淵先生學會了外弦的自然跳弓,在作者的處女作“喜慶”中首先使用了這種弓法,繼而探索內弦跳弓的演奏方法,于1960年底攻下了段啟誠先生的“大涼山狂想曲”中大段高難度的自然跳弓,1961年中央廣播電台播送了我演奏的“大涼山狂想曲”錄音,與此同時全國不少問行也摸索並掌握了外弦自然跳弓的初步演奏技術。
二胡的自然跳弓是受小提琴跳弓的啟迪而發展起來的,但比小提琴就更困難。小提琴弓子張力大彈性好,用力方向垂直地面,弓子很容易在琴弦上跳起來,又借助于地心對弓子的引力(重力),發音容易而結實。而二胡上的自然跳弓所遇到的客觀情況就復雜得多。要學會這種弓法需克服的困難比小提琴大得多。如,二胡時弓毛是夾在兩根相矩不到一公分的琴弦中,弓手在撞擊琴弦時不能撞到另一根琴弦,給對弓毛振幅的控制帶來很高要求,特別是演奏強音時,更是如此。另外,二胡運弓和用力是平行于地面進行的,起跳困難且發音不結實,又由於二胡內外弦演奏方法區別很大,用力方向相反,給自然跳弓旳演奏帶來很大困難。所以要學好自然跳弓的演奏,的確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從實踐到理論進展緩慢的原因也在於此。
自然跳弓和短弓雖同屬快速弓法,但兩者有很大區別,除在表現力上各具長處外,在演奏方法和力學上也各不相同。首先,短弓是用右手緊握弓桿,手指壓住弓毛,使弓子平穩左右推拉,弓子是被始終控制在一條線上運動的,不允許弓桿和弓子前後或左右彈動。而自然跳弓除了右手手指向外頂弓毛(演奏外弦)和向內壓弓毛(演變內弦)的瞬間發力外,右手對弓子的控制應減小到最低程度,盡量讓弓子獲得自由,使之利用其本身張力所具有的固有振動頻率發生振動。如果說有所控制的話,只能是在弓子振動的前提下,控制它的振幅和力度,使弓毛不要碰到另一根弦,並具有強弱的變化。另外,短弓對琴弦產生是一種持續的壓力,由右手牽引左右磨擦而發音,換弓時弓毛不離開琴弦。而自然跳弓作用於琴弦上的是一種彈力,弓子內外彈動撞擊琴弦時是一種瞬間的衝力。而這種彈力形式的衝力作用於琴弦後,琴弦改變張度而變形,並以相同的彈力反作用于弓毛,形成了弓子彈動的慣性運動,故自然跳弓也稱慣性跳弓。
自然跳弓演奏時,弓毛和琴弦的磨擦點稱為跳點。跳點選擇是否準確是自然跳弓能否跳起來的關鍵。跳點的位置又與弓子的長度、弓子的重量(包括馬尾數量和弓桿的粗細)、弓子的鬆緊及演奏的速度緊密相關。前面已經講過,自然跳弓是以弓子某弓段的固有頻率振動為基礎,加之右手牽引發力而形成,所以弓子(及弓段)越長,振動就越慢,弓子(及弓段)越短,振動就越快;弓子越重,振動就越慢,弓子越輕,振動就越快;弓子越鬆,振動就越慢,弓子越緊振動就越快(這是物體振動的規律,琴弦振動也是這個原理)。所以,在同一跳點上弓子越長、越重、越鬆跳弓就越慢,而弓子越短、越輕、越緊跳弓就越快。比如,我們選用一根長度、重量適度的弓子,把鬆緊調到適中,演奏外弦的跳點選在靠弓興方向的五分二處,這時弓子三分之二左右的弓段固有頻率振動就可能是每分鐘480次,這正好是演奏十六分音符每分鐘120拍的最佳跳點,弓段的固有頻率同演奏速度正好同步。如果我們還是把跳點定在靠弓尖的五分之二處,換一支更長的弓子(實際加長了振動弓段),這時弓子的振動頻率就低于每分鐘480次,也就只能演奏低於每分鐘120拍的十六分音符;如果我們改用重弓,跳點還是選擇在弓子的五分之二處,由於弓段自身重量增加,振動頻率就低于每分鐘480次,演奏速度就低於每分鐘120拍。如果我們把跳弓還是選在弓子的五分之二處,但改變弓子的鬆緊,弓下扭緊了,該弓段的振動頻率就超過每分鐘480次,演奏十六分音符就比每分鐘120拍快。若弓子放鬆了,該弓段的振動頻率就低于每分鐘480次,演奏速度就低於每分鐘120拍。由此看出跳點的選擇與弓子的長度、重量、鬆緊及演奏的速度是緊密相關的。在弓子的長度、重量、鬆緊不變的情況下,跳點往弓根方向移動,則跳弓速度越慢,跳點往弓尖方向移動,則跳弓速度越快。
另外,由于演奏內外弦的方法不同,使弓子的張力受到改變,同一速度的跳點位置內外弦不在一處,演奏外弦時,手指頂弓桿發力,弓毛較鬆弛,弓子張力較小。演奏內弦是用手指壓緊弓毛,使整個弓子的張力增大,所以在同一個跳點上,弓段的振動頻率內弦比外弦快,跳弓的速度內弦也就比外弦快。這是由於弓子張力不同而影響振動頻率和演奏速度不同的客觀現實,是一種物理振動動力學的自然現象和規律。
自然跳弓演奏時,弓毛和琴弦的磨擦點稱為跳點。跳點選擇是否準確是自然跳弓能否跳起來的關鍵。跳點的位置又與弓子的長度、弓子的重量(包括馬尾數量和弓桿的粗細)、弓子的鬆緊及演奏的速度緊密相關。前面已經講過,自然跳弓是以弓子某弓段的固有頻率振動為基礎,加之右手牽引發力而形成,所以弓子(及弓段)越長,振動就越慢,弓子(及弓段)越短,振動就越快;弓子越重,振動就越慢,弓子越輕,振動就越快;弓子越鬆,振動就越慢,弓子越緊振動就越快(這是物體振動的規律,琴弦振動也是這個原理)。所以,在同一跳點上弓子越長、越重、越鬆跳弓就越慢,而弓子越短、越輕、越緊跳弓就越快。比如,我們選用一根長度、重量適度的弓子,把鬆緊調到適中,演奏外弦的跳點選在靠弓興方向的五分二處,這時弓子三分之二左右的弓段固有頻率振動就可能是每分鐘480次,這正好是演奏十六分音符每分鐘120拍的最佳跳點,弓段的固有頻率同演奏速度正好同步。如果我們還是把跳點定在靠弓尖的五分之二處,換一支更長的弓子(實際加長了振動弓段),這時弓子的振動頻率就低于每分鐘480次,也就只能演奏低於每分鐘120拍的十六分音符;如果我們改用重弓,跳點還是選擇在弓子的五分之二處,由於弓段自身重量增加,振動頻率就低于每分鐘480次,演奏速度就低於每分鐘120拍。如果我們把跳弓還是選在弓子的五分之二處,但改變弓子的鬆緊,弓下扭緊了,該弓段的振動頻率就超過每分鐘480次,演奏十六分音符就比每分鐘120拍快。若弓子放鬆了,該弓段的振動頻率就低于每分鐘480次,演奏速度就低於每分鐘120拍。由此看出跳點的選擇與弓子的長度、重量、鬆緊及演奏的速度是緊密相關的。在弓子的長度、重量、鬆緊不變的情況下,跳點往弓根方向移動,則跳弓速度越慢,跳點往弓尖方向移動,則跳弓速度越快。
另外,由于演奏內外弦的方法不同,使弓子的張力受到改變,同一速度的跳點位置內外弦不在一處,演奏外弦時,手指頂弓桿發力,弓毛較鬆弛,弓子張力較小。演奏內弦是用手指壓緊弓毛,使整個弓子的張力增大,所以在同一個跳點上,弓段的振動頻率內弦比外弦快,跳弓的速度內弦也就比外弦快。這是由於弓子張力不同而影響振動頻率和演奏速度不同的客觀現實,是一種物理振動動力學的自然現象和規律。
(二)若遇到剛換弦幾個音後又需要換弦,在這種情況下,用調整跳點的辦法換弦就顯得很吃力,發音也不好。這時可採用固定跳點,調整弓子張力的方法來解決。這種方法是以內弦跳點為準,演奏外弦時拇指向外加力頂推弓桿,同時中指向內加力壓弓毛,借此來增加弓子的張力,使內外弦弓子的張力相等。在同樣的演奏速度下,內外弦自然跳弓的跳點就統一在一點上了。這和方法唯一的缺點是,由於用力增加弓子的增加弓子的張力而使手腕有些緊張,但由於外弦跳弓比較容易,也不會給演奏帶來太大的困難,並且這種情況(指頻繁地換弦)在樂曲中並不多見,時間也短,用這種方法還是很有效的。
(三)由於換法難度大,為避免因技術上的困難影響音樂表現力,在訂指法時,應盡量避免反復換弦,能在一根弦上解決就不必再換弦。寧肯增加一點左手指法上的困難,也要盡可能地把換弦次數減少到最低程度。
在學習自然跳弓的整個過程中都會碰到下面四個問題。解決好這四個問題,自然跳弓技術就圓滿完成了。
(一)出噪音和和發音不結實問題。初學者首先必須讓弓子跳起來,出噪音和發音不結實都是次要問題。要使弓子跳起來,就必須盡量減少對弓子的控制,使弓子盡可能獲得解放才能內外振動。剛學會起跳時,發音肯定粗糙而發虛(特別是推弓),有時還會出現跳離琴筒一公分左右撞擊琴弦的情況。當起跳很有把握時,就要對牽引力和衝力進行適當的控制。把衝力和弓子的振幅控制均勻,把弓毛和琴弦的磨擦點控制得基本穩定,不能跳離琴筒太多。弓子像短弓一樣平直地左右運動(彈動),使發音清脆而結實。
(二)初學時還會碰到撞擊另一根弦的情況,需要對弓子的振幅進行控制,讓弓毛反彈時不要碰到另一根弦。有些同行用調整用弓角度的辦法把琴柱當成反彈的支撐來解決不碰弦的問題,這會給演奏帶來更大的困難,是不可取的。其實只需對弓子的振幅進行有效地控制,就很容易解決這個問題。
三)為了加強自然跳弓的藝術表現力,在熟練地掌握了基本方法後,還必須練習漸強漸弱的力度變化。不但能在每拍的第一個音演奏重音,還須學會在其他音上演奏重音。強奏的方法是,在加大牽引力(對外頂和對內壓)的同時,必須加大弓運動的長度,這時弓手對琴弦的撞擊力就更大,發音透而強。
(四)拉弓強而推弓弱是初學者常踫到的問題。尤其是用拉弓起跳更為明顯。必須加強推弓起跳的練習,才能解決好推拉音量平衡問題。待解決好後,在樂曲中還是使用拉弓起跳為宜。
自然跳弓是一和很好的弓法,表現某些輕鬆、歡快的情緒確有它的獨到之處。但由於它自身的缺點(強弱幅度小、速度變化困難及音符組合單調等),它的表現力還是有限的,不能濫用。在樂曲中遇到強奏、漸強或換弦多的地方,若使用自然跳弓就會力不從心,大大地影響樂曲的表現力。這時只能用短弓才能奏效。如(三門峽暢想曲)的結束句是一串上行模進的十六分音符,要求漸強推向最強最高點結束全曲。如果用自然跳弓演奏的話是不可想像的,先不說換弦已搞得手忙腳亂,更主要是上行的漸強簡直無法奏出來。又由於二胡自身的缺點,高音區音量小而薄,就使得該曲的結束成了虎頭蛇尾,前功盡棄。如果用短弓演奏的話,就能彌補二胡高音區音量小的缺點,並且圓滿地結束了全曲。
查看更多关于【健康专题】的文章